Arita Ware
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
概述
有田燒(Arita-yaki)是日本著名的瓷器風格,起源於17世紀初九州島佐賀縣的有田町。有田燒以其精緻的美感、精美的彩繪和全球影響力而聞名,是日本最早出口的瓷器之一,並影響了歐洲人對東亞陶瓷的認知。
其特點是:
- 白瓷底座
- 鈷藍釉下彩畫
- 後來出現了多色琺瑯彩釉(“aka-e”和“kinrande”風格)
歷史
起源於十七世紀初
有田燒的故事始於1616年左右,當時人們在有田附近發現了高嶺土,這種材料是瓷器的關鍵成分。據說,這種工藝是由韓國陶藝家李三平(又名金永三兵衛)引入的。李三平在日本侵略朝鮮(1592-1598年)期間被迫移居日本,並創立了日本的瓷器業。
江戶時代:崛起
到17世紀中葉,有田燒已成為國內外的奢侈品。它通過伊万裡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出口到歐洲,與中國瓷器競爭,並對西方陶瓷產生了巨大影響。
明治時代與現代
明治時代,有田陶藝家順應市場變化,融入西方技藝與風格。如今,有田仍是精緻瓷器的生產中心,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融為一體。
有田燒的特徵
材料
- 泉山採石場產的高嶺土
- 約 1300°C 高溫燒製
- 耐用的玻化瓷體
裝飾技法
技法 | 描述 |
---|---|
釉下青花 (Sometsuke) | 在上釉和燒成前用鈷藍色繪製。 |
釉上琺瑯 (Aka-e) | 在第一次燒成後使用;包括鮮豔的紅色、綠色和金色。 |
金苾手風格 | 融合了金箔和精緻的裝飾。 |
主題與主題
典型設計包括:
- 自然:牡丹、仙鶴、梅花
- 民俗與文學場景
- 幾何圖案和蔓藤花紋
- 中國風格山水畫(早期出口階段)
生產流程
1. 黏土製備
高嶺土經過開採、粉碎和精煉,製成可加工的瓷胎。
2. 塑形
工匠根據器皿的複雜程度和形狀,使用手工拉坯或模具來製作器皿。
3. 第一次燒製(素燒)
坯體乾燥後,進行燒製,使其在不上釉的情況下硬化。
4. 裝飾
釉下彩是用氧化鈷進行裝飾。上釉後,再進行第二次高溫燒製,使瓷器玻化。
5. 釉上彩(可選)
對於多色版本,需要添加琺瑯彩,並在較低溫度下(約800°C)再次燒製。
文化意義
有田燒代表了日本瓷器作為一門藝術和工業的開端。
它被經濟產業省(METI)指定為“日本傳統工藝品”。
該工藝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它持續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現代陶瓷藝術和餐具設計。
有田燒的現況
現代有田藝術家經常將數百年歷史的技術與簡約的當代美學融合在一起。
有田町每年春天都會舉辦“有田陶瓷博覽會”,吸引超過一百萬遊客。
九州陶瓷博物館和有田瓷器公園等博物館保護並推廣了這些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