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ri Ware
伊凡裡瓷器是一種日本瓷器,傳統上產於九州島有田町(現為佐賀縣)。儘管伊凡裡瓷器名為伊凡裡,但其產地並非伊凡裡。這種瓷器從附近的伊凡裡港出口,因此在西方世界聞名。伊凡裡瓷器以其鮮豔的釉上琺瑯裝飾及其在江戶時代全球貿易中的歷史重要性而聞名。
歷史
有田地區的瓷器生產始於17世紀初,當時該地區發現了高嶺土,這是製造瓷器的關鍵原料。這標誌著日本瓷器業的誕生。其技藝最初受到壬辰倭亂期間被帶到日本的朝鮮陶工的影響。瓷器最初的風格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但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
17世紀40年代,由於中國政局動盪,中國瓷器出口量下降,日本瓷器生產商介入以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在歐洲。這些早期出口產品如今被稱為「早期伊凡裡」。
特點
伊凡裡燒有以下特點:
- 色彩濃艷,尤其以鈷藍色釉下彩搭配紅色、金色、綠色,有時也用黑色釉上彩。
- 圖案繁複對稱,常有花、飛鳥、龍紋和吉祥符號。
- 表面光潔,胎體細膩。
- 裝飾通常覆蓋整個表面,留白較少——這是“金苾手”風格(金絲錦緞風格)的標誌。
出口與全球影響力
到了17世紀末,伊万裡瓷器在歐洲已成為一種奢侈品。它不僅受到皇室貴族的收藏,也被德國邁森和法國尚蒂伊等歐洲瓷器製造商效仿。荷蘭商人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將伊凡裡瓷器引入歐洲市場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樣式和類型
伊凡裡燒的幾個子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起來。主要有兩大類:
- Ko-Imari(古伊万裡):17 世紀最初的出口產品,其特點是動態設計和大量使用紅色和金色。
- Nabeshima Ware:鍋島家族專用的精緻瓷器分支。其設計較為內斂優雅,通常會刻意留出一些空隙。
衰落與復興
隨著中國瓷器生產的恢復以及歐洲瓷器工廠的發展,伊凡裡瓷器的生產和出口在18世紀逐漸減少。然而,這種風格在日本國內市場仍具有影響力。
19世紀,隨著明治時期西方世界對伊凡裡燒的興趣日益濃厚,伊凡裡燒也迎來了復興。日本陶藝家開始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作品,重新贏得了全世界對其精湛技藝的讚賞。
當代伊凡裡燒
有田和伊凡里地區的現代工匠們仍在繼續製作兼具傳統風格和創新當代形式的瓷器。這些作品傳承了伊凡裡瓷器數百年來的高品質標準和精湛技藝。伊凡裡瓷器的傳承也傳承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
結論
伊凡裡瓷器體現了日本本土美學與外來影響與需求的融合。它的歷史意義、精妙的美感以及經久不衰的工藝,使其成為日本最珍貴的瓷器傳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