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前燒

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Bizen Ware and the translation is 96% complete.
Outdated translations are marked like this.
Bizen ware vessel, unglazed stoneware with natural ash glaze and fire marks. A product of anagama kiln firing, reflecting the rustic aesthetics of Okayama Prefecture’s ceramic tradition.

備前燒(備前焼,Bizen-yaki)是一種日本傳統陶器,起源於備前國(今岡山縣)。它是日本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以其獨特的紅褐色、無釉質樸的質感而聞名。

備前燒被指定為日本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前窯被認定為日本六大古窯之一(日本六古窯,Nihon Rokkoyō)。

概述

備前燒的特點:

  • 採用伊部地區的優質黏土
  • 不上釉燒製(這種技法被稱為“燒成”)
  • 在傳統的穴窯或登窯中進行長時間緩慢的木柴燒製
  • 由火、灰燼和窯內放置方式形成的自然紋飾

每件備前燒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最終的美感是由窯爐的自然效果而不是應用的裝飾決定的。

歷史

起源

備前燒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794-1185),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無釉陶器——須惠燒。到了鎌倉時代(1185-1333),備前燒已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製作精良的實用器皿。

封建贊助

在室町時代(1336-1573)和江戶時代(1603-1868),備前燒在池田氏和當地大名的贊助下蓬勃發展。備前燒廣泛用於茶道、廚具及宗教用途。

衰落與復興

明治時代(1868-1912)帶來了工業化,需求也隨之下降。然而,在20世紀,備前燒在金重豐陽等陶藝大師的努力下迎來了復興,金重豐陽後來被指定為「人間國寶」。

黏土與材料

備前燒採用備前及週邊地區出產的「高鐵含量黏土」(日寄縝)。這種黏土:

  • 經過數年熟化,增強可塑性和強度
  • 燒成後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且經久耐用
  • 對灰燼和火焰具有高反應性,可呈現自然的裝飾效果

窯爐與燒製技術

傳統窯爐

備前燒通常在下列窯爐中燒製:

  • 穴窯:單室、隧道狀窯爐,建於山坡上
  • 登窯:多室、階梯狀窯爐,依山坡而建

燒製工藝

  • 木材燒製需持續 10-14 天
  • 溫度高達 1,300°C (2,370°F)
  • 松木灰燼融化並與表面融合
  • 無需上釉;表面光潔度完全透過窯爐效果實現

美學特徵

備前燒的最終外觀取決於以下因素:

  • 窯內位置(正面、側面、埋入餘燼)
  • 灰燼沉積和火焰流動
  • 所用木材種類(通常為松木)

常見的表面圖案

圖案 描述
胡麻 (胡麻) 融化松灰形成的芝麻狀斑點
緋襷 (緋襷) 用稻草纏繞作品形成的紅棕色線條
牡丹餅 (牡丹餅) 在表面放置小圓盤阻擋灰燼而形成的圓形痕跡
燒変 (窯変) 火焰引起的隨機色彩變化與效果

形式與用途

備前燒包括多種實用和禮儀形式:

功能件

  • 水罐(mizusashi)
  • 茶碗(茶碗)
  • 花瓶(hanaire)
  • 清酒瓶和杯子(tokkuri 和 guinomi)
  • 迫擊砲和儲存罐

藝術與禮儀用途

  • 盆栽
  • 雕塑作品
  • 插花花瓶
  • 茶道用具

文化意義

  • 備前燒與「侘寂美學」息息相關,侘寂美學重視不完美與自然之美。
  • 備前燒至今仍深受茶道大師、花道愛好者和陶瓷收藏家的喜愛。
  • 許多備前陶藝家仍在傳承數百年、在家族中傳承至今的技藝,持續創作作品。

著名窯址

  • 伊部町(Imbe Village):備前燒的傳統中心;舉辦陶藝節,並擁有許多仍在使用的窯爐。
  • 舊伊部學校(備前陶器傳統與當代藝術博物館)
  • 金重東洋窯:為教育目的而保存

當代實踐

如今,傳統和現代陶藝家都製作備前燒。有些陶藝家保留了古老的技法,而有些則在形式和功能上進行探索。該地區每年秋天都會舉辦“備前陶藝節”,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收藏家。

著名備前陶藝家

  • 金茂東洋 (1896-1967) – 人間國寶
  • 山本登山
  • 藤原圭 – 也被指定為人間國寶
  • 隱崎隆一 – 當代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