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前烧
From Global Knowledge Compendium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isanal Techniques

备前烧(备前焼,Bizen-yaki)是一种日本传统陶器,起源于备前国(今冈山县)。它是日本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以其独特的红褐色、无釉质朴的质感而闻名。
备前烧被指定为日本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前窑被认定为日本六大古窑之一(日本六古窑,Nihon Rokkoyō)。
概述
备前烧的特点:
- 采用伊部地区的优质粘土
- 不上釉烧制(这种技法被称为“烧成”)
- 在传统的穴窑或登窑中进行长时间缓慢的木柴烧制
- 由火、灰烬和窑内放置方式形成的自然纹饰
每件备前烧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最终的美感是由窑炉的自然效果而不是应用的装饰决定的。
历史
起源
备前烧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794-1185),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无釉陶器——须惠烧。到了镰仓时代(1185-1333),备前烧已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制作精良的实用器皿。
封建赞助
在室町时代(1336-1573)和江户时代(1603-1868),备前烧在池田氏和当地大名的赞助下蓬勃发展。备前烧广泛用于茶道、厨具和宗教用途。
衰落与复兴
明治时代(1868-1912)带来了工业化,需求也随之下降。然而,在20世纪,备前烧在金重丰阳等陶艺大师的努力下迎来了复兴,金重丰阳后来被指定为“人间国宝”。
粘土与材料
备前烧采用备前及周边地区出产的“高铁含量粘土”(日寄缟)。这种粘土:
- 经过数年熟化,增强可塑性和强度
- 烧成后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且经久耐用
- 对灰烬和火焰具有高反应性,可呈现自然的装饰效果
窑炉和烧制技术
传统窑炉
备前烧通常在以下窑炉中烧制:
- 穴窑:单室、隧道状窑炉,建于山坡上
- 登窑:多室、阶梯状窑炉,依山坡而建
烧制工艺
- 木材烧制需持续 10-14 天
- 温度高达 1,300°C (2,370°F)
- 松木灰烬融化并与表面融合
- 无需上釉;表面光洁度完全通过窑炉效果实现
美学特征
备前烧的最终外观取决于以下因素:
- 窑内位置(正面、侧面、埋入余烬)
- 灰烬沉积和火焰流动
- 所用木材种类(通常为松木)
常见的表面图案
图案 | 描述 |
---|---|
胡麻 (胡麻) | 融化松灰形成的芝麻状斑点 |
緋襷 (緋襷) | 用稻草缠绕作品形成的红棕色线条 |
牡丹饼 (牡丹饼) | 在表面放置小圆盘阻挡灰烬而形成的圆形痕迹 |
烧変 (窯変) | 火焰引起的随机色彩变化和效果 |
形式和用途
备前烧包括多种实用和礼仪形式:
功能件
- 水罐(mizusashi)
- 茶碗(茶碗)
- 花瓶(hanaire)
- 清酒瓶和杯子(tokkuri 和 guinomi)
- 迫击炮和储存罐
艺术与礼仪用途
- 盆栽
- 雕塑作品
- 插花花瓶
- 茶道用具
文化意义
- 备前烧与“侘寂美学”息息相关,侘寂美学重视不完美与自然之美。
- 备前烧至今仍深受茶道大师、花道爱好者和陶瓷收藏家的喜爱。
- 许多备前陶艺家仍在传承数百年、在家族中传承至今的技艺,持续创作作品。
著名窑址
- 伊部町(Imbe Village):备前烧的传统中心;举办陶艺节,并拥有许多仍在使用的窑炉。
- 旧伊部学校(备前陶器传统与当代艺术博物馆)
- 金重东洋窑:为教育目的而保存
当代实践
如今,传统和现代陶艺家都制作备前烧。有些陶艺家保留了古老的技法,而另一些则在形式和功能上进行探索。该地区每年秋天都会举办“备前陶艺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收藏家。
著名备前陶艺家
- 金茂东洋 (1896-1967) – 人间国宝
- 山本登山
- 藤原圭 – 亦被指定为人间国宝
- 隐崎隆一 – 当代创新者